陆家嘴论坛:一行三会关于金融变革都说了啥
2022年FRM备考资料
  • FRM考纲变化
  • FRM英语词汇及公式表
  • 思维导图
  • 全新复习资料
  • 前导课程
  • 历年习题汇总
  “2016陆家嘴论坛”于6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市长杨雄、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女士,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央行副行长张涛、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出席会议。
 
  央行副行长张涛: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互联网金融监管不留死角
 
  央行副行长张涛在2016陆家嘴论坛上发言中表示,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通过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绝对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供给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谈到市场退出的配套体系建设问题时,他表示,对于经营出现风险、经营出现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张涛指出,近期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包括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暴露出一些风险,也表明这个领域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是需要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忽视监管空白,不留下监管死角。
 
  证监会主席项俊波:中国将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陆家嘴论坛发言中表示,要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发展科技保险、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以及信用保证保险,化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风险,推进融资模式和征信机制创新,助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项俊波称,去年我们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融资1015亿元。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推动形成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市场行为监管的合力,切实建立起风险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发展普惠金融要防止三种倾向
 
  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在2016陆家嘴论坛上发言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的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得全面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二)是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未全面的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三)是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不显著,普惠金融服务普遍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难以实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严重制约金融服务主体参与普惠金融内在积极性。(四)是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还不适应普惠金融特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撑。
 
  发展普惠金融是贯彻“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形势下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我们积极作为。发展普惠金融,郭利根指出,首先要转变理念认识,防止三种倾向,即,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普惠金融不能等同于小额信贷,以及普惠金融不是全民办金融。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要规范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防范股权众筹领域风险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2016陆家嘴论坛上发言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和机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载体,参与者众多、影响面广,并与其他金融领域交叉越来越多。不同市场之间联动更加紧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全局。
 
  姜洋强调,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坚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把风险防控贯穿于产品实际;要建立健全风险跟踪、监测和处置机制,提升提前研判风险的能力;要防止单一品种、单一机构的风险外延问题;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填补监管空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要引导机构主动加强风险控制,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且盲目扩张规模的倾向,在稳健经营上下功夫,合理有序开展业务活动。当前要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规范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防范私募基金、股权众筹等领域的风险。
 
  以下为一行三会负责人发言全文
 
  央行副行长张涛:
 
  谢谢屠光绍副市长!尊敬的韩正书记,杨雄市长,项俊波主席,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年的陆家嘴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此次陆家嘴论坛把主题确定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我认为十分恰当,紧贴当前的现实。结合这次大会的主题,我想就如何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充分发挥金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作用,与大家做一个简单交流。
 
  去年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大势。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针对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与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的现实状况,科学地分析了制约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些地区也发布了本省、本市、本地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其中也包括上海近期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7项重点任务。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会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三去一降一补”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融资渠道,方便他们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又比如,通过执行《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措施,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大对“三农”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推动经济补短板。目前来看,这些措施正在取得初步成效。
 
  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完成五大重点任务都需要在制度、体制、改革和系统设计上下大功夫。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疏通血管,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性地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认为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需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看法是,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通过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绝对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供给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整体上来看,我国金融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和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但是总体而言金融服务的总体水平还有上升的空间,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的领域。
 
  大家知道互联网金融在国外,包括英美等国早有发展,P2P、众筹、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第三方支付都出现过。但是规模与他们庞大的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还比较有限。美国有互联网、也有金融市场,而且互联网和金融市场都比较发达,但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是为什么?有种意见认为,美国直接融资市场发达是导致其互联网金融没有办法爆发式增长的基本原因。
 
  德国呢?德国的金融市场与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那里也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相对也不是那么发达,企业大多数仍然依靠银行获取资金,这些与我们的状况比较相似。然而德国互联网金融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认为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德国银行体系提供的服务已经能够比较好的满足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研究表明,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解决的比较好的。从机构上来看,除了德意志银行等少数大型银行以外,德国从储蓄银行到州立银行,都把中小企业的业务当做重点。受到监管的正规金融供给比较充足,缩小了替代性金融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近年来一些没有受到监管的非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比较迅速,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传统的受到监管的金融服务供给还不够充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各地区、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有针对性地面对小微企业、三农、贫困地区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存在短板。这种情况实际上为我们互联网金融包括其他形式的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和空间。这些我们看起来比较丰富的金融机构,仍然有结构性的短板。这是当前金融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其他一些新兴的金融业态,只要依法合规,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主体合理的融资需求,就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金融机构应该利用新的技术,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为更广泛的服务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比如说互联网支付、个体网络借贷、股权融资、股权众筹融资等都拓展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改善了基本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这些新的金融业态发展潜力值得充分肯定。但是近期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包括互联网领域,也暴露出一些风险以及风险的事件,也表明这个领域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是需要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忽视监管空白,不留下监管死角。相对而言,目前我国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大型金融机构发展还是比较充分,但是以“三农”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社区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而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样就出现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下一步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平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
 
  我国经济体量是非常庞大的,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中小企业的数量也非常众多。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应当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形式,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增加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中小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有信息、服务成本方面的优势,这一类金融机构应当有自身的市场定位,寻求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满足市场的不同的需求。美国社区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当地如此庞大的金融市场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就是有很好的市场定位,利用个体优势。但培育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并不是闭门造车,人为划分——这些都应该在充分竞争环境下市场主体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差别对待的结果。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就无法倒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竞争力,改善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所以,要鼓励竞争、鼓励创新,建立开放性的金融体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还想强调一点,在充分的竞争条件下,今后我国的信贷市场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既有全国性的金融机构也有区域性的和社区型的金融机构;既有存款类的金融机构也有非存款类的金融机构,还有政府支持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克服市场失灵,扩大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除了市场准入要更加放开以外,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市场退出的配套体系建设问题。制度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维护整体金融稳定而不是保护业内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都不出任何风险。对于经营出现风险、经营出现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该倒闭的倒闭,增强市场的纪律约束。一个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的行业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设计,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征信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市场处置与退出机制等等。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充分竞争提供一个完整的制度环境,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
 
  尊敬的韩正书记、杨雄市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在黄浦江畔,参加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一行三会”共同举办的2016陆家嘴论坛。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陆家嘴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对话平台。每届论坛的主题都紧扣当年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来自政府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高校智库等各方人士,在此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并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和全球的金融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6年,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虽缓慢复苏,但下行压力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世界经济增长发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去年实现了6.9%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大逻辑。同时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金融改革如何做好“十三五”的开篇布局,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平衡,更好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都是亟待研究和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在接下来两天的时间里,论坛将围绕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与宏观政策协调,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创新与宏观审慎管理制、互联网金融等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希望与会嘉宾及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就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为共同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相信,通过诸位与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本届论坛一定能够为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有益的帮助。
 
  本届论坛由杨雄先生和我共同担任轮值主席,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论坛的召开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和周到的安排。在此,我谨代表“一行三会”对上海市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尊敬的韩正书记、杨雄市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聚在美丽的黄浦江畔,共同探讨全球经济形势与金融变革的重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节期,中国政府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服务,是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保险业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
 
  去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2.4万亿元,行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实现利润2824亿元,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水平。今年以来,保险业发展继续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今年1-4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万亿,同比增长40%。可以说,保险业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今天,我就保险业如何更好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我们总的思路是做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优化保险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围绕新常态下社会结构转型、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等新趋势,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升级,切实解决保险消费中买难卖难并存的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贴心、更便捷的保险保障。顺应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的期待,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保险落地,推动传统养老模式向医养转变。支持服务条件的保险机构投入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推动保险养老社区的建设,促进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和长期福利保险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的退休生活更加从容。顺应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期待,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树立大健康的理念,推动保险业从单纯的报销向病前、病中、病后综合性的健康保障管理方向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参与金融服务业的产业链整合。顺应人民群众消费的升级,鼓励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发展高端医疗保险、家财保险、旅游保险、教育保险等,助推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
 
  二是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发展科技保险、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以及信用保证保险,化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风险,推进融资模式和征信机制创新,助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去年我们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融资1015亿元。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推动形成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市场行为监管的合力,切实建立起风险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的短板,推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支柱,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1、在服务上有所作为。有效避免一人得病全家致贫,防止脱贫以后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目前,大病保险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保障人群超过9.2亿,使参保群众的大病报销比例普遍提高10-15个百分点。不断扩大农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增加保障品种,把土地扭转和劳动力成本都覆盖进来,使农业保险更好地成为支农惠农、脱贫减灾的坚强后盾。2、在强化防灾减灾上有所作为。向社会提供高效有序的防灾和灾后理赔服务,降低政府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成本。3、在参与社会治理上有所作为。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责任保险,探索发展社区综合保险、自然保险,参与交通治理,创造城市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创新共同服务提供方式。
 
  四是着力增强社会托底水平,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促进就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贡献力量。一方面,保险业吸纳社会就业的前景巨大,在发达国家保险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在金融业中就业人数排前列。去年,我国保险业新增从业人员180万人。今年,截至4月底保险业又新增从业人员56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下岗再就业的人员。保险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养老社区、健康产业以及长期复利等保险业务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开发有针对性的小额人身保险,可以为下岗职工生活、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行业优势,发力,不断地深化保险改革创新,推进监管现代化建设,提升保险服务品质,持续增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
 
  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这次论坛以“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为主题,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我国经济也步入了新常态,内外部宏观经济错综复杂,银行业正面临重大的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就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如何运用变革的思维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谈几点意见。
 
  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普惠金融概念的孕育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从各种形式的微型金融、小微企业贷款等逐步发展为“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涵概微型金融但内容更为广泛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概念后,目前已有包括英国、巴西、印度、印尼等在内的20多个国家制定并启动国家普惠金融规划或战略,普惠金融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标志着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一直致力于引导和推动中国银行业树立普惠金融理念,发展普惠金融事业。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银行业情况看:第一是适应普惠金融需求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种类已达20多余种,法人机构4393家,境内机构网点达22万个,形成以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全球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中资城乡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两翼,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托公司为补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各银行设立小微支行、社区支行已超过5000家,有效强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377家,县市覆盖率65.9%;开发兴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布放ATM机84万台、POS机963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3%和12%;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6.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
 
  第二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业态、产品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积极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推出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基本普及,满足高中低端各类客户个性化、特色化金融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下沉服务、综合服务、移动服务相互配合的服务方式不断丰富,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大幅提高。
 
  第三是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以及民生消费领域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5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9%,同比增长13.3%,较2015年末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是2011年末的1.8倍,同比增速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3.4个百分点。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2万亿元,比2011年末增长三倍多。民生消费领域支持力度日益加大,服务业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43.4万亿元和19.2万亿元,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88.5%和140.6%,普惠金融需求满足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推动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监管法规体系,完善多层级投诉处理机制,建立消费者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存款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银行客户合法权益。大力推动银行业消费纠纷第三方调解试点,上海、深圳、北京、重庆等地银监局建立各具特色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宣传教育、针对公众关注热点开展集中宣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20万余个网点参与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尽管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的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得全面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二)是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未全面的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三)是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不显著,普惠金融服务普遍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难以实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严重制约金融服务主体参与普惠金融内在积极性。(四)是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还不适应普惠金融特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以变革为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认识,更是一种实践。普惠金融既要做到“普”,更要做到“惠”,要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可持续的统一,并非易事。
 
  首先,要转变理念认识,防止三种倾向。发展普惠金融是贯彻“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形势下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我们积极作为。但也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普惠金融是和谐社会的催化剂,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但普惠金融立足点在于服务机会平等,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要做到商业可持续。二是普惠金融不能等同于小额信贷。尽管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联合国宣传小额贷款年时提出的,但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形态不仅仅包括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微型金融等,还涵概储蓄、信贷、汇兑、支付、保险、理财、证券等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能以信贷或资金支持为**标准。三是普惠金融不是全民办金融,金融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不是要人人办金融或偏离实体主业搞金融,更不是以投融资中介名义超范围从事金融活动,甚至涉嫌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侵害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不稳定因素。
 
  其次,要补足金融结构性短板,增强服务能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和基本载体,要加强前瞻规划研究、优化机构布局和运行管理,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向下延伸服务支点,加强服务渠道和专营机制建设,将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业态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和满足普惠金融服务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将普惠金融服务目标融入业务发展、绩效考核等核心环节,真正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同时在业务模式、风控技术及管理制度上,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安排。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监测考核指标和统计制度。加强评价和监测分析;并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税杠杆激励引导作用。
 
  (三)是要积极探索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普惠金融本身的服务重点就是传统金融领域的薄弱处和短板。更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如针对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业机构,稳妥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四)是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客户的需求能力。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成本。发展普惠金融,要注重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技术运用、深化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信息采集方式,提高服务度;积极推广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型终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和快捷的金融服务。
 
  再次,要合力加强普惠金融基础保障,创造普惠金融良好外部条件。金融基础设施是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平台,普惠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普惠金融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征信成本;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保证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措施。
 
  最后,普惠金融的另一面,就是要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普惠金融的对象更多的是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对象,这些人更需要掌握金融知识,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侵权时,可以及时得到保护,为此,普惠金融更需要加强金融教育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女士们、先生们,发展普惠金融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需要我们一起携手,汇众力、聚众智、出实招,多“雪中送炭”、多“添砖加瓦”,共同弹奏我国和谐金融新篇章。银监会也将继续引导和推动银行业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
 
  谢谢屠光绍副市长!尊敬的韩正书记,杨雄市长,项俊波主席,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此次陆家嘴论坛,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各位**和各位朋友表示充分的感谢!
 
  本届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这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十分契合。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呈多元化上升之势。但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资金外流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新常态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证监会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按照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目标,加快推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建设资本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新时期建设资本市场需要把握好几个重点:一、夯实市场基础,提高服务能力。资本市场植根于实体经济,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能自娱自乐。否则资本市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践证明,只有市场基础扎实且牢靠,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等功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企业和国民经济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要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任务是夯实市场发展基础。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影响市场活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就要进一步优化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规范大股东行为,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加强对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等监管,引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老老实实做好主业,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回报投资者的力度,促进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资本市场活跃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重要的中介机构,他们的所作所为和职业操守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其职业的质量和运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要加强对他们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做好持续风险监测和监管,同时加大制度供给、强化行业自律,促进中介机构依法经营、合规诚信。资本市场是规则导向的市场,具有法制依赖性,要全面加强市场法制、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基础性法律制度,优化专门的行政法规体系,改善执法环境,提升资本市场的法制化水平。同时,信息技术系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理念,加强信息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优化交易、结算、交割、托管等重要系统,推进市场化信息建设,提高资本市场防范网络攻击、应对突发事件、维护信息安全的能力。
 
  二、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整体安全的基石。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和机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载体,参与者众多、影响面广,并与其他金融领域交叉越来越多。不同市场之间联动更加紧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全局。因此,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坚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把风险防控贯穿于产品实际;要建立健全风险跟踪、监测和处置机制,提升提前研判风险的能力;要防止单一品种、单一机构的风险外延问题;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填补监管空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要引导机构主动加强风险控制,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且盲目扩张规模的倾向,在稳健经营上下功夫,合理有序开展业务活动。当前要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规范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防范私募基金、股权众筹等领域的风险。
 
  三、要处理好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的关系。首先要做到规则前移,把法律的规定、监管的要求细化到一线监管的制度当中,把规矩立起来,把制度延起来,让每个市场主体知道红线和雷区。其次要做到哨兵前移,推进监管技术创新,更多依靠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对倾向性的违法违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理。另一方面,对严重违法违规者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要坚持依法治市,从根源上解决违法成本偏低、执法手段不足等突出问题。二是全面提升行政、刑事处罚幅度,让违法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不断提高执法的威慑力。三是加强与其他部委的协作,严格落实、实施联合惩戒,让失信者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四、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广大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要保护资本市场,这是我们监管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倘若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将会严重伤害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建设好资本市场就必须将投资者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1、把好市场入口关。2、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的回报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加快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保证投资者的分红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力。3、加强投资者风险警示,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交易。4、持续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做透明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5、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资本市场走过了2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很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合作共赢。要立足国情,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使开放的力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活跃程度相适应。要及时启动深港通,完善沪港通,积极推进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商品期货市场。进一步拓宽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支持境内企业做优做强。上海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体系。在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的建设上,也有令人欣喜的成绩。
 
  今后中国证监会将积极立足全国金融改革开放大局,继续推进上海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陆家嘴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大学生参加frm考试有难度吗?

>>>>新版FRM一二级内部资料扫码免费领!【精华版】



距离下次FRM考试
还剩
{{GetRTime1}}
公示栏:直播 / 活动more
了解详情 点击报名
直播2022年1月21日晚19:00-20:00点击了解
直播2022年1月13日晚上19:00点击了解
直播2022年1月12日晚上19:00点击了解
直播2022年1月16日晚上19:00周四点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