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锚是指一个国家要获得稳定的货币环境,必须要有一个调整国内货币发行的参照基准。
迄今为止,世界经历了两种类型的货币锚:实物锚(黄金、白银等实物商品)与信用锚(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
经济学最基本的供给与需求原理可以解释锚货币的价值稳定性。
在国际金本位或银本位时代,实物锚的价值受限于黄金和白银的供给与需求对比。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金本位,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客观上对黄金需求不断上升,然而黄金的世界供给则明显缺少弹性。
在国际信用本位时代,货币锚发行国的货币供给总量与全球对锚货币的需求总量决定信用锚价值的稳定程度。
因此,如果美元或欧元等国际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世界对储备资产的需求量,那么相应的结果就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角度看,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国际信用本位不可持续的一个自然结果。
因此,给定全球对信用货币的需求量,那么美元等货币锚的价值稳定就取决于发行国的货币供给总量。
为了保持价值稳定,货币锚自身应有一个可钉住的“锚”。
理论上这个“锚中之锚”可以是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增长和失业目标或是利率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目标之间的可操作性和调控能力。
大体上,货币锚的退出可区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锚货币本身价值不稳,失去驻锚的稳定功能,一国主动选择退出货币锚。
二是软钉住的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不可维持,被迫放弃货币锚,从而走向真正的固定汇率(硬钉住)或者直接改用货币供给量或通货膨胀目标走向浮动汇率。
》》FRM备考资料推荐:FRM一二级电子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