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迷失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
货币迷失的表现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为一国货币数量的多少所决定;
货币数量增加,导致物价成正比例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成反比例下降;
反之,货币数量减少,物价也成正比例下跌,而货币价值则随之成反比例上升。
这可以简化为M2/GDP的比率关系,称为“马歇尔K”,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中国从1980年开始这一指标就快速上升,经过近30年的积累,已达160%以上,是全世界最高的。
广义货币M2在过去的20年里共增长到基数的100倍,平均每年增长26.0%。
真实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的20年里增长到基数的6.5倍,平均每年增长9.7%;
GDP价格指数上升到基数的3.8倍,平均每年上升7.0%;名义GDP增长到基数的25倍,平均每年增长17%。
由于货币数量增长到100倍,而名义GDP只增长到25倍,货币数量与名义GDP的比例上升了4倍。
传统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难以解释这一系列货币现象。
对此,经济学家们为这一货币现象取了许多形象的名称,常见的有,“失踪的货币”、“迷失的货币”、“中国之迷”、“超额货币之迷”等。
货币迷失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一些原来不参与市场交易的商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交易环节,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二、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效率不高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缺乏效率是造成M2存量以及M2与GDP的比率畸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储蓄率过高
经济结构失衡也是推高我国M2/GDP比率的重要推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为投资驱动。
》》FRM备考资料推荐:FRM一二级电子版资料